北京治白癜风去哪家医院最好 http://yyk.39.net/hospital/89ac7_detail.html
文:梅颖
编辑:高玉冰
排版:陈东
本文围绕角膜塑形镜的材料设计,对它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作了系统介绍。经作者授权同意,本文自“梅医生的视光工作室”转载刊发。
作者介绍
梅颖,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园区美视美景眼科中心业务院长,副主任医师。天津医科大学早稻田眼镜职业培训学校名誉校长。国际角膜塑形学会资深会员(FIAO)、国际角膜塑形学会亚洲分会资深(SIAOA)会员、美国视觉训练和发展学会(COVD)会员。眼视光英才计划“明日之星”成员。
角膜塑形术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记载中古人睡眠时用沙袋压在眼睛上以获得视力的提高,虽然无法考证,但这个传说却说明了角膜塑形的基本原理——压平角膜、改变角膜曲率而减少近视。
最近有一些机构,给孩子做“压石治疗近视”(图1),其实本质上就是压平角膜,使角膜曲率平坦化而减少近视。当然我们绝对不建议这种“压石治疗”,因为不但效率非常低,而且长期压迫眼球很有很多未知的风险(比如高眼压造成视神经损害)。
压石治疗近视
第一个角膜塑形的研究在年代开始,但在年的国际角膜塑形会议上才正式启用角膜塑形(orthokeratology,简写为ortho-k,或OK镜),因此角膜塑形镜也叫OK镜。
年第一次国际角膜塑形会议
镜片设计的进步
01
二弧区段设计
最早的视光医师使用硬性角膜接触镜(RGP)来塑形。患者戴上比角膜平坦的硬性隐性眼镜一定时间后,与之接触的角膜会逐渐被硬质的镜片“压”得平坦化,角膜曲率被改变,这就产生塑形作用,降低了近视。但这种设计只能降低近视1.00D,而且塑形效率低、镜片定位差、不稳定、容易偏位、配戴者异物感强烈。
二弧段设计的镜片塑形作用慢、效率低、效果差
02
三弧区段设计
年的一个研究发现,为了提高镜片在角膜上的稳定性,改善定位,人们引入了反转弧(RC)形成三弧区设计的塑形镜,却意外发现这样的设计大幅提高了近视降度。
早期的三弧设计塑形镜基弧区直径(BOZD)固定为6.00mm,RC比BC陡峭3.00D,采用非球面边弧设计,总直径9.60mm。在之后的设计中,BOZD、RC、BC可调整,但还是无法预测塑形效果。而且,还需要额外定制两副分别比BC平0.5D和1.0D的镜片,加强塑形效果。相当于患者至少要连续配戴3副镜片,直至观察到角膜无法再平坦化。当需要加直径时,这些弧段参数也要随之变化,是很不容易配适的。
03
四弧区段设计
如果在RC外再增加一段与角膜平行的配适弧(AC)就形成了四弧区设计的角膜塑形镜。
这种设计能获得更好的密闭效果,定位更稳定,近视降度更大。同时,随着高透气性材料的出现和角膜地形图的普及,四弧段设计的角膜塑形镜能在戴镜2个月内实现-5.00D的近视降度,被称为“加速塑形镜”(acceleratedortho-k)。
配适弧(AC)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由2段不同曲率的弧段组成,RC也可以分为2弧段,这就形成了今天的多弧角膜塑形镜。虽然设计上有多个弧段,但弧区还是只有4个:基弧、反转弧、配适弧、边弧。
04
CRT设计
CRT的设计理念是“proximitycontrol”,意为“邻近分区控制”,指塑形镜片相邻的三个分区是独立、参数无联动组成的,分别是BC(basecurve))基弧、RZD(returnzonedepth)反转区深度和LZA(landingzoneangle)着陆角。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把配适弧(AC)的“圆弧”变为“直线”。
CRT设计
角膜塑形控制近视进展的原理
使用角膜塑形镜不仅可以在日间获得清晰的视力而免于戴镜,而且还有近视进展控制的作用。EarlSmith的研究团队自年起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声称发现周边离焦对正视化的影响。他们给正视的恒河幼猴戴上凹透镜(负透镜),中央切出一个孔洞,而保留周边的透镜光学效果(左边的线段代表切了孔洞的凹透镜)。这样,中央无屈光效果,而周边仍然保留了凹透镜的负透镜效果。这时,周边的视网膜上会形成远视性离焦效果,中央无离焦保持清晰像。
在这种情况下,幼猴被诱导眼轴增长、近视进展,即周边视网膜的远视性离焦对近视诱导作用更大。在这种情况下,对黄斑进行激光光凝,眼轴仍然增长,近视仍然进展,即没有黄斑的影响,仅在周边视网膜远视性离焦的作用下,近视仍然进展。推测周边光学远视性离焦可致近视进展,黄斑切除不能阻止该过程的发生。说明屈光发育不依赖于黄斑中央凹的离焦状态;反而位于“余光”内不被我们注意的远视性离焦会加速近视的进展。
周边远视性离焦促进动物近视进展
研究还发现戴框架镜、软镜接触镜或者RGP后,视网膜周边会形成远视性离焦,然而配戴角膜塑形镜后,周边角膜因为“牛眼环”曲率增加、屈光力增加,成像时周边物像的焦点会落在视网膜前,周边视网膜会形成近视性离焦状态。而周边视网膜的近视性离焦可保护近视,减缓眼轴增长。这是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进展的主要理论。
A.近视眼周边视网膜远视性离焦;
B.B.角膜塑形后周边视网膜近视性离焦;
C.配戴角膜塑形镜后测量到的周边视网膜离焦变化——向近视性离焦偏移
也就是说,戴框架镜、软镜接触镜或者RGP后,周边的“余光”是模糊的(远视性离焦),这传递出一个信号:眼轴长一点,就可以使周边的视网膜也对焦——这促进了眼轴增长、近视增加。而戴塑形镜以后,中央和周边的“余光”区都是清晰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