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医药营养微视窗"敬请 胖而能食,肌肉结实,神旺有力--为形气有余。多属精气充足,身体健康。胖而食少,肉松皮缓,神疲乏力--为形盛气虚。多属阳气不足,多痰多湿。体瘦颧红,皮肤焦干--为形瘦阴虚。多属阴血不足、内有虚火。久病卧床不起,骨瘦如柴--为脏腑精气衰竭,气液干枯,属病危。3)体质形态 阴脏人:体型矮胖,头圆颈粗,肩宽胸厚,身体姿势多后仰。特点:阳较弱而阴偏旺,患病后易从阴化寒,导致寒湿内停。阳脏人:体型瘦长,头长颈细,肩窄胸平,身体姿势多前屈。特点:阴较亏而阳偏旺,患病后易从阳化热,导致伤阴伤津。阴阳和平之人:又称平脏之人。体质介于前两者之间。特点:阴阳平衡,气血调匀。四、望姿态1.概念:观察病人的动静姿态和异常动作来诊察病情的方法。2.内容:1)动静姿态:凡动者、强者、仰者、伸者,多属阳证、热证、实证,为病在表;凡静者、弱者、俯者、屈者,多属阴证、寒证、虚证,为病在里。(1)坐而喜仰,喘粗痰多--多属肺实气逆。(2)坐而喜俯,少气懒言--多属肺虚体弱。(3)卧时面常向外,躁动不安,身轻自能转侧--多属阳证、热证、实证。(4)卧时面常向里,喜静懒动,身重不能转侧--多属阴证、寒证、虚证。(5)仰卧伸足,掀去衣被--多属实热证。(6)蜷卧缩足,喜加衣被--多属虚寒证。(7)但坐不得卧,卧则气逆--多属咳喘,或水饮停于胸腹。(8)但卧不得坐,坐则昏眩--多属气血大虚,或脱血夺气。2)衰惫姿态 观察衰惫姿态,可以了解脏腑的病变程度和疾病的预后。3)异常动作 (1)睑、唇、指、趾颤动--为动风先兆,或气血不足,筋脉失养。(2)四肢抽搐,角弓反张--肝风内动。(3)卒倒神昏,口角歪斜,半身不遂--中风病。(4)恶寒战栗--疟疾发作,或伤寒欲作战汗。(5)肢体软弱,行动不灵--多属痿病。(6)关节拘挛,屈伸不利--多属痹病。一、望头面1.望头部1)囟门突起(囟填)--多属实证。但在小儿哭泣时囟门稍有突起为正常。2)囟门凹陷(囟陷)--多属虚证。但六个月以内的婴儿囟门微陷属正常。3)囟门迟闭(解颅)--多属肾气不足、发育不良。4)小儿头形过大或过小,智力低下--先天不足,肾精亏损。5)头摇不能自主--动风先兆,或老年气血虚衰,脑神失养。6)发黄稀疏,干枯易落--精血不足。7)小儿发结如穗,枯黄不泽--疳积病。2.望面部1)面部浮肿--多见于水肿病。2)口眼歪斜--风邪中络,其病较轻。若口角歪斜兼半身不遂,神志不清者,是风中脏腑,其病较重。3)“苦笑貌”--多见于新生儿脐风、破伤风。二、望五官1.望目1)“五轮”学说:瞳人-肾-“水轮”;黑睛-肝-“风轮”;两眦血络-心-“血轮”;白睛-肺-“气轮”;眼睑-脾-“肉轮”。2)色泽: 目赤肿痛--多属实热证。白睛发黄--为黄疸之征。目眦淡白--血虚、失血。3)形态:目胞浮肿--水肿病。眼窝凹陷--伤津耗液或气血不足。眼球突出--肺胀,瘿病。4)动态:瞳孔缩小--肝胆火热,或为中毒。瞳孔散大--肾精耗竭,属病危。瞪目直视--脏腑精气将绝,属病危。戴眼反折--太阳经绝证,病危。横目斜视--肝风内动。昏睡露睛--脾气虚衰,胞睑失养。2.望耳1)耳廓瘦小而薄--先天亏损,肾气不足。2)耳廓干枯萎缩--肾精耗竭之危候。3)小儿耳背有红络、耳根发凉--出麻疹的先兆。4)耳内流脓水(脓耳)--肝胆湿热熏蒸,或肾阴亏虚、虚火上炎。3.望鼻1)鼻端微黄明润--胃气未衰或胃气来复。2)鼻端晦暗枯搞--胃气已衰,属病重。3)鼻翼煽动--肺热或哮喘病。4)鼻流清涕--外感风寒。5)鼻流浊涕--外感风热。6)鼻流腥臭脓涕--鼻渊。7)鼻腔出血(鼻衄)--多属肺胃蕴热。4.望口与唇1)色泽 (1)春色淡白--血虚证、失血证。(2)唇色深红--多属实证、热证。(3)口唇呈樱桃红色--煤气中毒。(4)口唇青紫--血瘀证。2)形态 (1)口唇干裂--津液耗伤。(2)口角流涎--见于小儿多属脾虚湿盛,见于成人多为中风口歪,不能收摄。(3)口唇糜烂--脾胃积热上蒸。(4)口腔糜烂(口疮、口糜)--心脾积热上蒸。3)动态 (1)口张:属虚证。(2)口噤:属实证。见于痉病、惊风、破伤风等。(3)口撮:见于破伤风。TA(4)口僻:见于中风。5.望齿与龈1)牙齿光燥如石--阳明热甚,津液大伤。2)牙齿燥如枯骨--肾阴枯竭,精不上荣。3)齿龈红肿疼痛或兼出血--胃火上炎。4)齿龈不痛不红微肿出血--脾虚血失统摄,或肾阴虚虚火上炎。6.望咽喉1)咽部深红,肿痛明显--属实热证。2)咽部红色娇嫩,肿痛不甚--属虚热证,多由肾阴亏虚、虚火上炎所致。3)咽部一侧或两侧喉核红肿疼痛,溃烂有黄白色脓点(乳蛾)--肺胃热盛、火毒熏蒸。4)咽部有灰白色假膜,拭之不去,重擦出血,很快复生(白喉)--外感疫邪。三、望躯体1.望颈项1)颈前结喉处有肿块突起,可随吞咽上下移动--瘿瘤。2)颈侧颌下有肿块如豆,累累如串珠--瘰疬。3)颈项强硬--温病火邪上攻或脑髓有病。4)小儿颈项软弱,抬头无力--先天不足,肾精亏损。2.望胸胁1)胸廓扁平--多属肺肾阴虚、气阴两虚或体弱。2)胸廓膨隆--多属久病咳喘,肺气不宣而壅滞。3)鸡胸、胁如串珠--肾气不足,发育不良。4)乳房红肿热痛,甚则破溃流脓(乳痈)--肝气不舒,胃热壅滞,或外感邪毒。3.望腹部1)腹部膨隆--膨胀、水肿等。2)腹部凹陷--脾胃虚弱,气血不足。3)腹壁青筋暴露--膨胀。4)水肿、膨胀病人脐突--脾肾虚衰,属病重。4.望腰背部1)驼背--肾气亏虚,发育不良。2)脊柱侧弯--坐姿不良,或肾精亏损。3)腰部拘急疼痛,活动受限--寒湿侵袭,或跌仆闪挫。四、望四肢1.形态异常1)肌肉萎缩--痿证、中风偏瘫。2)四肢肿胀--水肿病。3)小腿青筋暴露--寒湿内侵,络脉血瘀。4)指关节梭状畸形--风湿久蕴,筋脉拘挛。5)指端膨大如作--心肺气虚,血瘀湿阻。2.动态异常1)肢体痿废--痿病、中风。2)四肢抽搐--肝风内动。3)手足拘急--寒邪凝滞或血虚筋脉失养。4)手足颤动--血虚筋脉失养,动风先兆,或饮酒过度。5)手足蠕动--脾胃气虚,筋脉失养。五、望二阴1.望前阴1)阴囊肿大,因小肠坠入或睾丸肿胀引起(疝气)--肝气郁结、久立劳累或寒湿侵袭。2)有物突出(阴挺)--脾虚中气下陷,或产后劳伤。3)阴肿不痛不痒--水肿病。4)阴囊或**红肿疼痛--肝经湿热下注。2.望后阴1)肛门内外生紫红色柔软肿块--痔疮。2)肛门肛管皮肤粘膜有狭长裂伤--一肛裂。六、望皮肤1.皮肤发红,色如涂丹--丹毒。2.皮肤白斑,界限分明--白驳风。3.肌肤甲错--血瘀日久。4.斑--色深红或青紫,点大成片,平铺于皮肤,抚之不得手,压之不褪色。阳斑--斑色红紫,形似锦纹云片,兼身热烦躁脉数等实热证表现。阴斑--斑色青紫,隐隐稀少,兼面白肢凉脉虚等虚寒证表现。5.疹--色红或白,点小如粟,或如花瓣,高出皮肤,抚之碍手,压之褪色。6.麻疹--疹色桃红,形似麻粒,先见于发际颜面,渐及于躯干四肢,后按发出顺序逐渐消退。7.水痘--椭圆形小水疱,顶满无脐,晶莹明亮,浆液稀薄,皮薄易破,分批出现,大小不等8.痈--属阳证,患部红肿高大,根盘紧束,焮热疼痛。9.疽--属阴证,患部漫肿无头,皮色不变或晦暗,局部麻木,不热少痛。七、望排出物:1.望痰1)痰白清稀--寒痰。2)痰黄稠有块--热痰。3)痰少而粘,难于咯出--燥痰。4)痰白滑量多,易于咯出--湿痰。5)咯吐腥臭脓血痰--肺痈。6)痰中带血色鲜红--咯血,多属肺热。2.望涎1)口中清涎量多--脾胃虚寒。2)口中时吐粘诞--脾胃湿热。3)小儿口角流诞--脾虚湿盛或胃热虫积。4)睡中流涎--胃热或宿食内停。3.望呕吐物1)呕吐物清稀无酸臭味--寒呕。2)呕吐物秽浊有酸臭味--热呕。3)吐血鲜红或紫暗有块,挟食物残渣一肝火犯胃、胃有积热或胃府血瘀。4.望大便1)大便清稀水样--寒湿泄泻。2)大便黄褐如糜而臭--湿热泄泻。3)大便清稀,完谷不化,或如鸭溏--脾虚泄泻或肾虚泄泻。4)大便如粘冻,挟有脓血--痢疾。5)便血,血色鲜红,附在大便表面或于排便前后滴出--近血。6)便血,血色暗红或紫黑,与大便均匀混合--远血。5.望小便1)小便清长--多属虚寒证。2)小便短黄--多属实热证。3)尿中带血--尿血或血淋。4)尿有砂石--石淋。5)小便浑浊如米泔水,或滑腻如脂膏--尿浊或膏淋。八、望小儿指纹:1.正常指纹:浅红微黄,隐现于风关之内,不明显浮露,也不超出风关。2.浮沉辨表里:1)指纹浮显--外感表证。2)指纹沉隐--内伤里证。3.颜色辨病性1)纹色鲜红--外感表证。2)纹色紫红--里热证。3)指纹青色--疼痛、惊风。4)纹色紫黑--血络郁闭,属病危。5)纹色淡白--脾虚、疳积。4.三关辨轻重:1)显于风关--邪气人络,邪浅病轻。2)达于气关,纹色较深--邪气入经,邪深病重。3)达于命关,纹色更深--邪入脏腑,病情危重。4)透关射甲,纹色紫黑--病属凶险,预后不良。5.形状:1)增粗、分支明显--多属实证、热证。2)变细、分支不显--多属虚证、寒证。
一、舌诊的原理1.中医诊舌的部位主要是舌体。丝状乳头与舌苔的形成有关;蕈状乳头的形态、色泽改变,是舌体变化的主要因素。2.舌与脏腑经络之间有密切联系。脏腑在舌面上的分布规律:舌尖反映心肺病变;舌中反映脾胃病变;舌根反映肾与膀胱病变;舌边反映肝胆病变。3.舌象的变化与气血津液有关。
(1)舌色
①淡舌:舌色较正常浅淡,主虚证、寒证,多见于血虚,为阳气衰弱、气血不足象。色淡而胖嫩为虚寒;胖嫩而边有齿痕为气虚、阳虚。
②红舌:舌色较正常深,呈鲜红色,主热证,多为里热实证。舌尖红是心火上炎;舌边红为肝胆有热;红而干为热伤津液或阴虚火旺。
③绛舌:舌色深红,为热盛,多为邪热深入营分、血分或阴虚火旺。
红、绛舌颜色越深,表明热邪越重。
④瘀斑舌:舌上有青紫色之瘀点或斑点,多为内有瘀血蓄积。
⑤青紫舌:全舌舌质呈现青紫,或为热极,或为寒证。舌质绛紫色深而干燥为热极,温热病者为病邪传入营分、血分;舌质淡黄紫或青紫而滑润者为阴寒证。
(2)舌形:观察舌质的老嫩、胖瘦、芒刺、裂纹等。
①老嫩:"老"即指舌质纹理粗糙,形色坚敛,多属实证、热证:"嫩"指舌质纹理细腻,形色浮嫩,多属虚证或虚寒证。
②胖瘦:"胖"指舌体胖大、肿胀,多与水湿停留有关。舌质淡而胖,舌边有齿痕者,多属脾虚或肾阳虚、水湿停留;舌质红而肿胀,多属湿热内蕴或热毒亢盛。"瘦"指舌体瘦小而薄,多属虚证。舌质淡而舌形瘦者,多为气血不足;舌质红绛而舌形瘦者,多属阴虚内热。
③芒刺:舌乳头增生、肥大,突起如刺,多属热邪亢盛。热邪越重,芒刺越大、越多。临床上芒刺多见于舌尖与舌边,舌尖芒刺多属肝胆热盛。
④裂纹:舌体上有多种纵行或横行的裂沟或皱纹,多由于粘膜萎缩而形成。裂纹舌可见于少数正常人。舌质红绛而有裂纹者多属热盛;舌质淡而有裂纹者多属气阴不足。
(3)舌态:观察舌体有无震颤、歪斜、痿软、强硬等。
①震颤:舌体不自主地颤抖,多属气血两虚或肝风内动。
②歪斜:舌体偏歪于一侧,多为中风偏瘫或中风先兆。
③痿软:舌体伸卷无力,多因气血俱虚筋脉失养所致。
④强硬:舌体不柔和,屈伸不利,甚或不能转动,多属高热伤津,邪热炽盛,或为中风的征兆。
2.舌苔:舌苔是胃之生气所现。章虚谷曰:"舌苔由胃中生气以现,而胃气由心脾发生,故无病之人,常有薄苔,是胃中之生气,如地上之微草也,若不毛之地,则土无生气矣"。吴坤安说:"舌之有苔,犹地之有苔。地之苔,湿气上泛而生;舌之苔,胃蒸脾湿上潮而生,故曰苔。"现代医家认为舌苔的形成,主要为丝状乳头之分化。丝状乳头之末梢分化成角化树,在角化树分枝的空隙中,常填有脱落的角化上皮、唾液、细菌、食物碎屑及渗出的白细胞等,组成正常的舌苔。正常的舌苔为薄白一层,白苔嫩而不厚,干湿适中,不滑不燥。观察舌苔内容为苔的颜色、厚薄及润燥。
(1)苔色:有白苔、黄苔、灰苔、黑苔等。
①白苔白苔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其它颜色的苔可以认为是白苔基础上转化而形成的。白苔一般属肺,主表证、寒证,但临床上也有里证、热证而见白苔者。如薄白而润为风寒;薄白而燥为风热;寒湿之里证可见白而厚腻之苔。
②黄苔有淡黄、嫩黄、深黄、焦黄等不同。一般说,黄苔的颜色越深,则热邪越重。淡黄为微热;嫩黄热较重;深黄热更重;焦黄则为热结;黄而干为热伤津;黄而腻则为湿热。
③灰黑苔多主热证,亦有寒湿或虚寒证。舌苔灰黑而干,为热盛伤津;舌苔灰黑而湿润,多属阳虚寒盛。灰黑苔多见于疾病比较严重的阶段。
(2)厚薄:有薄苔、厚苔、少苔、无苔。
薄苔多为疾病初起,病邪在表,病情较轻;厚苔多示病邪较盛,并已传里;或有胃肠积滞;或有痰湿。苔愈厚表示邪越盛,病情愈重。但舌苔的形成,反映了胃气的有无,舌苔虽厚,说明胃气尚存的一面,而少苔常表示机体正气不足,无苔则是胃气大虚,缺乏生发之机。舌面上有不规则的舌苔剥脱,剥脱处光滑无苔,称为花剥苔,多属胃的气阴不足,若兼有腻苔则表示痰湿未化而正气已伤。
(3)润燥:反映体内津液的情况。正常舌苔不干不湿,无苔干燥为体内津液已耗,外感病多为燥热伤津,内伤病多为阴虚津液不足;舌苔湿润表明津液未伤,而苔面水份过多伸舌欲下滴,称为滑苔,则示体内有湿停留。
腻苔:苔质致密、细腻如一层混浊光滑的粘液覆盖于舌面,不易擦去,多属痰湿内盛。
腐苔:苔质疏松如豆腐渣,堆于舌面,易于擦去,多为实热蒸化胃中食浊,为胃中宿食化腐的表现。
(常见舌象见附图)
舌象图谱说明
1.正常舌
舌象:舌质淡红,胖瘦适中,舌苔薄白而干润适度。
2.淡白舌
舌象:舌质淡白,舌体胖嫩,舌苔白色稀薄。
意义:多为胃气虚弱或气血不足。
3.苍老舌糙苔
舌象:舌质淡红、苍老、白苔满布、微黄、粗糙如砂石。
意义:湿阻脉络、津不上承、或暴热伤津。
4.淡白舌白苔
舌象:舌质淡白、白苔满布,中部厚如积粉。
意义:阳虚热浮,可见于阳虚而外感湿热。
5.淡白舌黑燥苔
舌象:舌质淡白,舌体胖,舌苔灰黑燥裂。
意义:脾失健运、湿浊不化、痰湿上蒙清窍。
6.淡红镜面舌
舌象:舌质淡红而嫩,边有裂纹,舌面光莹无苔、平滑如镜。
意义:胃阴不足或气阴两虚。
7.瘀斑舌
舌象:舌质淡红偏暗,边有瘀点、瘀斑,舌苔薄白。
意义:瘀血阻络,气血壅滞。
8.淡红花剥舌(地图舌)
舌象:舌质淡红,舌体歪,舌苔白腻有剥脱,呈地图状。
意义:胃之气阴两虚,痰湿阻络。
9.红舌花剥苔
舌象:舌质红而嫩,舌苔白腻花剥,剥脱处光莹无苔,或罩白色透明苔。
意义:湿热伤阴,湿浊未化,已伤阴液。
10.红肿胀舌
舌象:舌质红,舌体肿胀、胖大、不能缩入口内,舌尖与中部黄苔,舌边与根部白苔。
意义:湿热熏蒸,血热上壅。
11.淡红紫斑舌
舌象:舌质淡红,舌尖舌边多处青紫成片,舌苔白腻不均匀,中间苔少。
意义:气滞血瘀或久病气血不续。
12.淡红舌白厚腻苔
舌象:舌质淡红,舌苔白厚腻。
意义:气虚血瘀,痰饮停聚。
13.淡红舌厚腐腻苔
舌象:舌质淡红,舌体略胖,白厚腐腻苔满布舌面如积粉,表面微有淡黄色。
意义:湿热阻滞三焦
14.淡红舌黄糙苔
舌象:舌质淡红,舌苔黄燥,粗糙如砂石。
意义:胃肠热结夹湿,湿热化燥。
15.红舌黑腻苔
舌象:舌质红,苔厚腻,边白黄中间黑色。
意义:虚阳上浮,湿热内蕴。
16.红舌无苔
舌象:舌质红而嫩、中有裂纹,除舌边有少许残存之苔外,余光莹无苔。
意义:胃肾气阴两伤。
17.齿痕舌
舌象:舌质略红,舌体胖大而齿痕,舌中间有纵裂,苔薄白而颗粒粗松。
意义:脾虚湿滞,兼有内热。
18.裂纹舌
舌象:舌质略细,多数纵裂如刀割,舌苔薄白。
意义:素有阴虚,真阴不足,虚火上炎。
19.裂纹舌
舌象:舌质淡白透青紫,舌体胖大,中有深裂纹,舌边裂纹如刀割,舌苔白腻而不匀。
意义:气血俱衰,肾阴不足。
20.红舌白腐苔
舌象:舌质红,舌苔白厚,颗粒粗松,如豆腐渣堆于舌面。
意义:痰食内聚,湿热蒸腾。
21.红舌黄腐苔
舌象:舌质红,有红点,舌体苍老,舌苔由白转灰黄,厚腐堆起,上有横直裂纹。
意义:湿热秽浊蕴结于里。
22.暗红舌焦黄苔
舌象:舌质红而偏暗,苔焦黄如锅粑,厚而有裂。
意义:胃肠热结,腑气不通。
23.红舌黄白苔
舌象:舌质红,有红点,苔黄白色,厚积满布,如米粉状。
意义:邪热湿毒蕴结于里。
24.暗红舌黄燥苔
舌象:舌质绛红晦暗,舌体薄瘦,舌苔厚而焦黄燥裂。
意义:实热燥结于胃肠。
25.红绛舌黄黑苔
舌象:舌质绛红、苍老、尖有红点,苔薄白转灰黄,根部灰黑垢腻。
意义:风痰上扰,痰热腑实。
26.红绛舌黑糙苔
舌象:舌质红绛,有红点,黑色糙裂苔满布,厚积成块。
意义:热毒内实,痰热腑实。
27.红色点刺舌
舌象:舌质红,有红色点刺状突起,舌苔白腻,表面微黄。
意义:营分郁热。
28.青紫瘦小舌
舌象:舌瘦小面青紫晦暗,舌苔白厚腐。
意义:寒湿凝滞,气血壅滞。
29.绛紫舌光剥苔
舌象:舌质绛紫而暗,舌面光剥无苔。
意义:热及营血,伤阴阻络。
30.淡白舌水滑苔
舌象:舌淡而胖,边尖满布白滑苔,中根部黄苔,厚腻粘滑。
意义:肾阳不足;湿浊化热。
31.红绛瘦舌
舌象:舌质红绛,舌体瘦长,两条黄色垢苔厚积,燥裂成块,余处光剥无苔。
意义:胃肠热结伤阴而兼阴虚火旺。
32.红胖瘀斑舌
舌象;舌质红绛有瘀斑,舌体肿胀,舌面有破损,苔白滑兼有酱色。
意义:湿毒内盛。
3.舌诊的注意事项
(1)病人将舌自然伸出口外,充分暴露,要呈扁平形,使舌体放松,不要卷缩,也不要过分用力,以免引起颜色的改变。
望舌时尽量迅速敏捷地看清舌质、舌体、舌苔、避免病人伸舌过久,必要时可稍休息后再重复观察。
(2)病人面对光线,使光线直射入口,光线要充足,否则舌质及舌苔的颜色不易分辨。
(3)注意饮食对舌诊的影响:如食后因食物的摩擦使舌苔变薄;饮后使舌苔变润;食温热或刺激性食物后,舌质变红或绛。所以一般不宜在病人进饮食或漱口后立即进行舌诊。
(4)注意染苔:如饮用牛奶后苔呈白色;吃乌梅、杨梅、咖啡、陈皮梅、橄榄等可将舌苔染为黑色或褐色;吃蚕豆、橘子、柿子及黄连、核黄素等,使舌苔染成黄色。这些暂时的外物沾染,不可误认为病理的舌苔。
附:舌诊现代研究简介
舌为口腔中主要器官之一,是由很多横纹肌组成的肌性器官,外表被有特殊的粘膜,尤其舌背粘膜是组成舌苔的主要部分。舌的血管和神经分布极其丰富,其粘膜上皮薄而透明,故能十分灵敏地反映机体的变化、消化系统和体液的变化。近年来运用现代知识和方法研究中医舌诊的日益增多,简介如下:
(1)正常舌象:
淡红色舌质:由于粘膜下层及肌层中血管及血运十分丰富,使舌肌呈红色,透过一层白色明带有角化的粘膜面,而形成正常的淡红色舌质。
薄白苔:由舌的丝状乳头末端角化树及其空隙中的脱落角化上皮、唾液、细菌、食物碎屑、渗出细胞等形成。
(2)舌象的变化:
①舌质的变化与血液循环、体液状况、及机体生理失调、
组织细胞代谢障碍有密切关系;如全身机体代偿机能失调或机能不足时,就可能出现气虚的舌象;机体消耗过甚,影响到某些重要物质缺乏时,就出现阴虚的舌象。
淡白舌多与组织水肿、毛细血管收缩、血液减少,血流缓慢等因素有关,常见于贫血,或蛋白质缺乏,尤其是白蛋白缺乏者,亦可见于消化系统功能紊乱,或内分泌机能不全,如肾上腺皮质机能不全等;红绛舌与毛细管扩张,血液量增加,血液浓缩等因素有关,多见于发热,尤其是急性感染性疾病,脱水,维生素缺乏,外科手术后,水液平衡失调及昏迷等病人;青紫舌可能与静脉瘀血,或缺氧而致还原血红蛋白增加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多见于肝脏病、心脏病及癌肿患者。
舌体胖嫩,主要由于血浆蛋白减少,舌组织水肿,且可因水肿、舌体增大或肌张力降低、松弛而在舌边出现齿痕;裂纹为舌乳头融合及分离而造成的裂隙,可能与舌粘膜萎缩有关;芒刺系由丝状乳头向蕈状乳头转化,同时由于粘膜固有层中血管充血扩张,致蕈状乳头肿胀,充血而成。
舌质干燥,是由于唾液分泌减少或伴有唾液含水量降低所致。脱水患者,血液粘稠度增高,唾液水样分泌减少,故舌面干燥,所以舌面干燥是临床失水的最好指标,是任何原因引起失水的最早表现。
②舌苔的变化与丝状乳头增生,角化增剧,细菌的作用,口腔中存在水分多少,以及全身营养状况,脏器疾病等有关:白苔多为氧气交换减少,或贫血,携氧降低,导致组织缺氧,引起舌粘膜代谢障碍和代谢产物增多而形成;黄苔是由于感染等致炎因子和代谢产物的刺激,使丝状乳头增生,粘膜表层弥漫的角化不全和角化过度,加上角质碎片和产黄色微生物的作用,以及舌的局部炎性渗出物等而形成,故多见于感染性疾病,传染病,发热及一些恶性肿瘤;黑苔的形成是因丝状乳头增生更剧,出现棕色角化细胞及黑色霉菌滋生,或腐败细菌作用于舌粘膜上之坏死物质,或与含铁微生物结合形成硫化铁而致黑色,故认为慢性感染,毒素刺激,胃肠功能紊乱,霉菌感染,长期应用抗生素和由于恶性疾病引起口腔健康情况恶化,是造成黑苔的原因,也可见于吸烟过量,口腔卫生差者。
舌苔变厚,变腻,多由于病后食欲减退或进软食、流质、舌的机械摩擦作用减少,或因发热脱水、唾液分泌减少,清洗作用降低,影响舌的自洁作用降低,使丝状乳头延长,加上角质碎片、渗出物等堆积所致。
综合目前有关研究资料,舌象变化与下列几点有关:
①与营养缺乏有关:慢性胃病或慢性腹泻的患者,由于消化吸收不良,在临床上可见到黄色或灰色的舌苔。体内消耗过多及代谢紊乱,也可见到舌苔的显著变化,如各种发热病人开始多薄白苔,中期多干黄苔,糖尿病人可见到干红苔等。
②与循环系统及血液的质和量有关:高度贫血者,舌质淡白,舌乳头萎缩,失水、酸中毒、血液浓缩、缺氧者,舌质均呈鲜红或紫色;血小板减少,舌上可出现紫斑;恶性贫血出现光滑舌。
③与细菌病毒感染及机体抵抗力有关:流行病初起多白腻苔,病势较重或严重时出现红绛舌;绿脓杆菌所致的败血症,以光剥舌较多,链球菌、葡萄球菌所致的败血症,则多见黄苔。说明舌象的变化不仅与细菌种类有关,而且还可能与机体的抵抗力有及反应性有关。一般绿脓杆菌所致的败血症,多在人体抵抗力极差的情况下发生,正气不足,故舌见光剥,而链球菌及葡萄球菌感染的败血症,以实热证居多,故多表现为黄苔。
④与唾液有关:高热的病人如中毒性肺炎和急性肠炎失水患者,均有舌面干燥,口腔内失润现象。这是因血液粘稠度增高,唾液水样分泌物减少所致。又如阴虚患者,常有交感神经紧张性增高,副交感神经紧张性降低,使唾液浆液性分泌减少,代之以粘液性分泌,唾液的质量发生改变而见舌面干燥。
⑤与内分泌有关:内分泌失调者,舌象有异常反应,如肾上腺机能不全者,舌面上可能有褐色隆起或陷下的色素斑
(3)舌象变化的临床意义:
①舌象的变化能够反映疾病的轻重和进退:如舌质淡红,舌苔白、薄、润均为病情较轻;舌质红绛、青紫、舌苔黄厚,灰黑,或光滑无苔,均为病情较严重;淡白舌多属于慢性疾病,病情变化慢,病程较长,如贫血,蛋白质缺乏或肾上腺皮质机能不全等;红绛舌多见于发热,脱水,水液平衡失调等,如烧伤患者,创面越大,伤热越重,则舌质变红越快越明显,如并发败血症则舌质多红绛干枯,肝硬化病人若原为淡红舌,薄白苔或薄黄苔,一旦转为红绛光剥,常表示肝功能恶化;急性阑尾炎多见腻苔,在治疗过程中厚腻苔转为薄白苔,多是病情好转,但如疼痛减轻而腻苔不退,则表示病情未减,甚至可能增剧。
②舌象的变化对某些疾病的诊断有一定的意义:绿脓杆菌性败血症,多见舌光剥无苔,而链球菌、葡萄球菌性败血症,则多黄苔;重症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甲状腺机能亢进,严重的肺、肝、肾等实质脏器疾病,常见舌质红绛,舌体瘦小,舌干而有裂纹等阴虚舌象,有的舌苔光剥舌边尖有红刺,后期则舌面光滑如镜、重症肝炎患者,舌质多红绛,干枯少津,病情恶化时更明显,舌苔多厚腻或燥,色黄或黑,有时也可见光剥无苔;肿瘤患者晚期出现红而光亮的舌象。
三、四诊----闻闻诊即经由过程听声音和嗅病气测知病况,闻的内容具体来讲,可以分为声音、说话、呼吸、呕吐、肠鸣和病气等。
声音正常的声音天然、调子和谐、说话表白明白。病变声音:沙哑:包含声嘶和失音,声嘶是嗓子干涩发音坚苦,失失音是完整不能发音。多因外感风寒或风热,寒热订交伤肺而至。
说话:心主神明,心病则说话错乱。大言:声嘶力竭、说话快、声音高、骂人或大言,多见于痰火扰心的狂证。错语:病人说话倒置、错乱,自知说错不能自立,多为心气不足。独语:喃喃自语、喃喃不休多见于急性热病,或老年人久病心血亏虚。郑声:神志不清、说话重复、说话不连续、声音低弱多为虚证。谵语:神志不清、语无伦次多为实证。说话蹇涩:措辞不流畅、含混不清、迟缓、词不达意,多见于中风后遗症或热病后期。
呼吸:呼吸与肺肾等脏器有关,经由过程呼吸转变可猜测脏腑的虚实。短气:呼吸气急而短、气短而渴、四肢关节痛属实证;气短无力、小便不利,则属虚证。哮:呼吸短促伴随喘,喉中痰鸣似哨声,屡次暴发。多因痰饮又外感风寒而至。久居寒湿地区,或食过量酸咸生冷也可引发哮。临床上哮与喘常同时涌现。喘:呼吸坚苦,短促火急,甚者不能平卧。喘分虚实。实喘暴发急,通常是形体硬朗,脉实有力,多属肺有实热,痰饮内停。虚喘病发迟缓,吸少呼多,通常是形体衰弱者脉虚无力,属肺肾虚损。喷嚏:喷嚏是由肺气上冲而至,外感风寒多见此证。外邪入表日久不愈,忽有喷嚏者,为康复之兆。呻吟:身有把柄或胀满时,口中发出哼哼声。多为头痛、胸痛、腹痛、齿痛。鼾声:如昏睡不醒,鼾声不断多因神志昏倒,气道不利。多见热入心包,或中风入脏之危证。
咳嗽:咳嗽产生与肺脏关系亲近。阵发性咳嗽:咳声不断,甚则咳血。称为顿咳、百日咳。咳声如犬吠:声如犬吠伴随音哑,多为白喉证。咳有痰声:痰多易咳出,多为寒咳,因痰湿阻肺,肺失宣降。咳声重浊:痰色清白,鼻塞不通,多因外感风寒。
呕吐:胃中饮食物、痰、水液冲出口的一种闪现。呕吐酸腐:多因暴饮暴食,过食肥甘甘旨,食滞胃中而至。呕吐声音弘大,吐物痰粘黄,或酸苦:多属实证。呕吐声音微弱,吐势迟缓,吐物以清痰水:多为虚证、寒证。
肠鸣 肠鸣在腹部:得温得食则减,受寒或饥饿加重,多因久病不愈,或过食生冷或腹部受寒是胃肠气机不和而至。肠鸣:腹中鸣响。可仰仗声音分辨病位和病情。肠鸣胃部如囊中水,振动有声,行走时以手按之,为痰饮阻滞。
嗅病气可分为身材气与室内气两种。
病室之气:病室有血腥臭,多为失血症;尿臊气为水肿病晚期;烂苹果样气为糖尿病;均为危沉痾证候。
病体之气:身臭:身发腐臭气,可考虑有疮疡。口气:凡人措辞时不会发出臭气,口臭为消化不良、龋齿、口腔不洁。酸臭气为内有食积,腐臭气多为溃腐疮疡。 口甜:多是脾胃湿热、肝脾疾火内蕴所致。多见于糖尿病和消化功能紊乱。口酸:是肝胆之热乘脾所致。口酸多见于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口苦:中医认为是肝胆有热、胆气熏蒸所致。口苦常与胆汁代谢失常有关,多见于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结石和肝胆肿瘤等。口咸:中医认为是肾阴不足,虚火上浮所致。多见于神经官能症、慢性肾炎、慢性咽炎、口腔溃疡。口淡:中医认为是脾胃虚寒、运化无力所致。多见于消化系统与内分泌系统疾病,营养不良、维生素与微量元素锌缺乏症。口臭:中医认为是胃内饮食停滞、浊气上逆所致。多见于口腔疾患及消化不良,如口腔炎、咽炎、牙龈炎、口腔溃疡、龋齿、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癌等。口辣:中医认为是肺热或胃火上炎所致。多见于高血压、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长期低热。
四、四诊----问
中医问诊的内容很多,概括起来有两大类:
一是问姓名、年龄、职业、住址等,以及疾病发病的时间、原因、病程、治疗经过、既往病史、家族病史、生活习惯、饮食爱好等一般情况,用以了解和分析疾病的病因、病位、体质类型等。例如:每遇梅雨季节、气候潮湿时发病,提示此病由湿邪所致。突然起病,病程短,多为外感病、实证;起病缓慢,病程长,多为内伤杂病、虚证。喜甜食者,多脾胃虚弱之体;喜苦味食品者,多痰湿偏盛之体;喜酸味食品者,多肝阴不足之体;喜辛辣食品者,多肝郁气滞证;喜咸味食品者,多血脉瘀阻之证等。
二是问自觉症状。主要包括发热、恶寒、出汗、体力、疼痛、饮食、睡眠、大便、小便、女子的月经带下等情况。
1、问寒热寒热的产生,主要决定于病邪的性质和机体的阴阳盛衰,是机体正邪相交的表现。
但寒不热:病人感觉寒冷,而不发热。属于阳气不足的虚寒证。
但热不寒:病人发热,不感觉冷或反而怕热,为里热症。若高热伴见口渴喜冷饮,出汗、大便秘结为实热证。若午后低热,伴有手足心发热,夜间出汗,两颧发红者为里虚热证。
恶寒发热:病人自觉怕冷而体温升高。表示外感病的初起。
寒热往来:寒与热交替出现。寒热往来定时者,为疟疾。寒热往来不定时者,伴两胁胀痛、口苦为肝胆病。
2、问汗汗出与阳气盛衰、津液盈亏相关。
无汗:外感病寒邪,发热、怕寒、头痛无汗者为表实证。
出汗:外感风邪,发热、怕风汗出者,为表虚证。
自汗:白天稍活动即出汗,常伴疲劳乏力、气短畏寒,阳气虚损所致,多为内伤病。
盗汗:指夜间睡着后出汗,伴有发热、颧红、心烦、失眠多梦、口干舌燥,为阴虚内热所致,为内伤病。
3、问疼痛询问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以观察病情。
头痛:突然头痛,痛无休止、伴有怕寒发热,多为外感实证。头痛时发时止,有胀痛劳累后加重,或伴有眩晕者,多为内伤虚症。
胸痛:肺热之胸痛以一侧为多,发热咳嗽、痰黄而稠;胸痹证之胸前心区有重压感,或刺痛,反复发作,伴有心悸气短;肝胆病疼痛表现为两胁胀痛不适;胃病疼痛表现为胃脘胀满疼痛,伴有嗳气吐酸水。
4、问睡眠失眠:入睡难或睡中易醒,醒后难以入睡或易惊醒,或彻夜不眠。多为阴血不足,心失所养。常伴有心悸、多梦、耳鸣、潮热等症。如痰火食积内忧失眠,常伴有面红、气短、口渴、胃部不适等症。
嗜睡:睡意很浓,经常不由自主地入睡。若年高体虚者多属心肾阳虚;肥胖者多伴有腹胀、痰多,为脾虚湿盛,清阳不升所致。
5、问饮食口味包括了解饮水多少,喜冷喜热,食欲与食量,口中异常味觉等方面。
口渴多饮:口渴多饮多为津液已伤,多见于热证、燥证,或汗、吐、下利太过。如渴喜冷饮,是里热伤津。尿多身瘦为糖尿病。
口不渴与渴不多饮:口不渴,不欲饮水多属寒证。口渴喜饮,饮水即吐多属水湿内停于胃。口渴不多饮,且喜热饮多属湿证或虚寒证,且喜冷饮者为属湿热证。
不欲进食与厌食:不想进食或食之无味,食欲低下,为不欲进食。如新病多为伤食或外感发热。久病不欲食则是脾胃虚弱。若厌恶食物,多见于食滞内停,或肝脾湿热。
多食与偏食:多食易饥,多因胃火盛,胃热则消谷。若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暴食多为脾胃之气将绝的征象。偏食生米、泥土异物等是虫积。
口味:口苦为肝胆有热,口酸有腐味为胃肠积滞,口臭为胃火盛,口淡为胃有湿、或虚证,口甜为脾有湿热,口咸为肾虚。
6、问二便了解大、小便的性状、颜色、气味、时间、量的多少及排便次数,排便、排尿感觉等。
便次异常:排便困难,多日不便,称为便秘。热盛伤津者为热秘,阴寒内结者为冷秘,气机阻滞者为气秘,气虚无力为虚秘。大便不成形或呈水样,便次增多为泄泻。大便稀薄不成形为溏泄,多为脾失健运。腹痛泄泻在黎明者为五更泄,多为肾阳虚。腹痛泄泻,泻后痛减为伤食泄泻。
便质异常:排便时肛门有灼热感、下堕感为脾虚气陷。排便不爽为肝郁。便泄不爽有未消化食物,泻后腹痛减多为伤食。若便黄粘滞不爽多为湿热结于大肠。
五、四诊----切切诊是指用手触按病人身体,藉此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
切脉又称诊脉,是医者用手指按其腕后挠动脉搏动处,借以体察脉象变化,辨别脏腑功能盛衰,气血津精虚滞的一种方法。正常脉象是寸、关、尺三部都有脉在搏动,不浮不沉,不迟不数,从容和缓,柔和有力,流利均匀,节律一致,一息搏动四至五次,谓之平脉。
切脉辨证,早在《内经》、《难经》就有记载,经历三千年来的不断总结,对于何证出现何脉已有详细论述。但对证象与脉象间的内在联系,却无明析的概念,不能令人一目了然,以致学者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脉证间的内在联系,如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气血津液出现虚滞,五脏功能出现盛衰,才会出现不同脉证。只有弄清气血津液的生化输泄与五脏间的关系,才能将气血津液虚滞和五脏功能盛衰出现的证象与脉象联系起来,也才明白切脉能够察其五脏病变的道理所在。
不同脉象的形成,与心脏、脉络、气血津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脉象的不同变化反映了心力强弱、脉络弛张、气血津液虚滞三个方面的变化。由于气血津液都需五脏协同合作才能完成其生化输泄,所以气血津液的虚滞也就反映了五脏功能的盛衰,从而反映于脉,形成不同的脉象。
心脏搏动的强弱,脉络的弛张,是引起脉象变化的根源。
心脏搏动有力,脉象随其病因证象不同而呈洪大滑数等脉;无力则脉象常呈迟细微弱等脉。心脏搏动与脉象起伏,都是肝系膜络交替收缩与舒张的反映。如果血络松弛则呈孺、缓;紧张则呈弦紧;
痉挛则呈结代等等。只有将固定的心脏、脉络和流动的气、血、津液连在一起分析,才能揭示脉象变化的本质,对于何证出现何脉才有理有据,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气血津液虚滞变化,可以反映不同的脉象。
先从气的虚滞言之;气是心脏搏动的动力,心气是由肾系生化的元气,脾系生化的谷气,肺系吸人的清气,注人心脏,成为心脏活动的能源。脾肾功能衰退,心气也就随之衰弱,脉象与心相应也就呈现缓慢或虚数无力。若将这一连锁反应进行逆向推理,脉象无力是因心气不足,心气不足则是脾肾化气功能衰退所致。气行脉外,营卫和调,则脉不浮、不沉、不迟、不数。如果风寒束表,毛窍收缩,脉络紧张,卫气充盛于表,则脉随气浮,呈为轻按即得的浮紧脉。若卫气因寒、内归脏腑,则呈重按始得的沉紧脉,久病气虚,脉伏于里,则呈重按始得的沉弱脉。若阳气虚衰,无力助心行血,则脉呈迟缓微弱。若风寒束表或风热犯肺,气郁化热,心阳亢进,则脉应之而呈洪大有力而数。
若因气郁引起脉的传导阻滞,则脉应之而涩。若因气郁引起脉络不舒,则脉应之而弦。
由此可见,脉的浮沉迟数,有力无力,均与气虚、气滞有关。
次从血的虚滞言之:血行脉中,充盈流畅,才呈正常脉象。若因血的化源不足导致血虚,乃是由实变虚,逐渐减少,脉能与其相应而逐渐变细,所以脉呈细弱。如果突然大量失血,脉管仍呈原状却脉无血充,遂致形如葱管,按之中空,呈为芤脉。如果血滞、血瘀,脉的传导受阻,微呈挛急,即呈按之犹如轻刀刮竹,大波之内又有细密微波应于指下的涩脉。
再从津的虚滞言之:脉的形态改变也与津液有关。血中津少,脉失液充,其脉也就应之而细。由于津虚是因营阴暗耗或因热病后期伤津,常常兼有热象,是故营阴亏损之脉常呈细数且与香红少苔并见。若脉外津虚与脉内津虚并存,脉失津濡而呈脉络紧张,即呈指下如按琴弦的弦脉。上述脉象是因肝肾阴虚。若因脾肾阳虚,气化失常,水饮内停,血中津多而呈舌体淡胖,水停脉管夹层而使脉络紧张,也能呈为弦脉,虽然同属弦脉却有寒、热、虚、实之异。
综合上述,一切脉象都是心力强弱,脉络弛张,气血津液虚滞的综合反映;心脏、脉络气血津液发生病变,又与五脏发生病理改变有关,所以切脉能察五脏盛衰。
切脉只是四诊之一,有些病变不是单凭切脉就能做出诊断,应该四诊合参,并宜结合现代检测手段才能全面认识疾病。如果片面强调切脉能知病变所在,会将学者引人歧途。脉的形态很多,令人难以掌握,兹将常见脉象的病理略述如下。
1.浮脉风寒束表一卫气为御邪侵,充于肌表一脉随气浮于外一轻按即得一谓之浮脉。
2.沉脉病在脏腑一脉位深藏,举之不足,按之有余一、谓之沉脉。有力为实,无力为虚。
3.迟脉阴盛阳衰一心功减退,搏动迟缓—一息三至,去来极慢一谓之迟脉。阴盛为寒,阳衰为虚。
4.数脉表卫闭郁,气郁化热,或由气人血,气血两播一心动亢进—一息六至,多于常脉一谓之数脉。亦有心气虚衰一搏动无力一每次输出血量不足,心动加速以求代偿一成为虚数。
5.细脉气血两虚,阴虚偏甚一气虚则输出量少一加之血虚脉失血充,则脉细如线一谓之细脉。
6.微脉阳气衰微,气血俱虚一脉细而软一按之欲绝,若有若无一谓之微脉。
7.弱脉气血两虚一气虚无以鼓动血行,血虚无以充盈于脉一极软沉细,按之乃得,轻取难寻一谓之弱脉。
8.实脉三焦实热或腑气不通一心动亢进一搏指有力一谓之实脉。
9.洪脉气郁化热,气分热盛一心功能亢进一按之洪大有力寸谓之洪脉。若大而虚,按之无力是壮火食气,心气已虚。
10.弦脉肝肾阴虚一水津亏损,脉失津濡一脉络紧张一脉象端直而长,如按琴弦一谓之弦脉。少阴阳虚,气化失常一水停三焦,充于脉内及其夹层一脉络为之紧张,触之如按琴弦一谓之弦脉。肝胆气郁一脉为气束,不能舒张一如按琴弦一亦可成为弦脉。
11.紧脉风寒束表一脉络收引一脉形如索,轻按即得一谓之浮紧;寒中三阴一脉络收引一其形如索,重按始得一谓之沉紧。
12.滑脉痰食妊娠,停阻经隧一所阻部位脉络紧张一血流受阻一聚集如珠,流于脉内一往来流利,如盘走珠,应指圆滑一谓之滑脉。
13.涩脉气滞、血瘀、痰凝一脉络传导受阻,微挛一血流不畅一按脉犹如轻刀刮竹一谓之涩脉。
14.濡脉水湿阻滞一脉因受湿而弛一按之无力,如帛在水中,轻手相得,按之无有一谓之濡脉。气血阴阳亏损,生化无源一脉无血充一亦呈濡脉。
15.芤脉突然大量失血一脉失血充一形如葱管,按之中空一谓之芤脉。
16.结脉心系阴阳亏损一脉络痉挛一传导阻滞一脉律不匀,时有止歇一谓之结脉。迟止定期,谓之代脉。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