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香港中文大学的VishalJhanji副教授是知名的年轻一代角膜病专家,在圆锥角膜的诊治上有很高的造诣,第32届亚太眼科学会大会(APAO)上荣获了中岛奖,《国际眼科时讯》就此对Vishal教授进行了简要采访,归纳如下,同大家分享学习。
专家简介VishalJhanji(蒋伟山)
香港中文大学副教授,汕头大学眼科中心、温州医科大学客座教授。在角膜内皮移植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年获AAO的BestofShow奖项。BritishJournalofOphthalmology,ScientificReports,Medicine,PLoSOne等多个国际期刊审稿人。已发表余篇SCI文献,2本专著。
化学性眼外伤的分级化学性眼外伤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相当的普遍,尤其是印度和中国。对于化学性眼外伤严重程度有几种分级系统,其中最常用的是Dua法,临床实践中证实了其分级的重要性;基本上如果分级较低(1~3级),那治疗更简单而且预后相对较好;如果损伤严重(4~6级),那么这些病例治疗很困难,恢复时间也更长,这些患者在受伤后的几个月内需要进行多次视力康复手术。更重要的是,凭借这个合理的良好分级系统,我们就可以根据损伤的严重程度来优化我们的治疗。
圆锥角膜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圆锥角膜的特点是角膜逐渐变薄,最后形成圆锥状。不幸的是,其潜在的发病机制,很多人并不知道。比如说,有环境因素,该病与眼睛擦伤有关:有来自澳大利亚学者的一项研究证实,圆锥角膜的进展同眼睛擦伤和眼变态反应有关。生物化学因素同样也是:有学者提出这些患者的泪膜分布有改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发病机制。还有生物力学因素:最近有一种学派认为该疾病的角膜生物力学也发生了变化:由于角膜的生物力学强度减弱导致胶原纤维进一步分开,角膜变弱,最后引起角膜突出。当然,也有遗传因素:已经有一些研究发现了其基因相关性,但是要确定哪一个基因导致的圆锥角膜,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角膜胶原交联治疗圆锥角膜的进展大多数研究证实:角膜胶原交联可以有效治疗进展性圆锥角膜。在这些病例中,角膜都不规则,往往需要一个偏轴的圆柱镜进行校正,而且患者的原始视觉质量都不好。因此做交联治疗应重视视觉质量,可以避免至少可以延缓疾病的进展。不幸的是,在这些病例中,许多研究并没有显示治疗后的视觉质量,因此这一领域仍需要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并非所有的病例都适用胶原交联治疗,只有那些有进展记录的病例才考虑使用。众所周知,圆锥角膜患者在40岁会减缓甚至停止进展,因此当你遇见一个年龄足够大的患者且病情没有进展时,同样也不需要交联治疗,所以年龄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同理,如果圆锥角膜患者才20岁,那他病情很可能会进展,你就需要对他进行交联治疗而并不需要有进展记录。角膜厚度和角膜曲率的基线会影响最终的结果,治疗时,角膜厚度不能太薄,不能低于μm;同样,当开始治疗时角膜越陡,其变平的程度就会明显,这些都是会影响治疗结果的因素。
角膜移植的现状由于受到文化障碍和教育缺乏的影响,使得角膜捐献并不普及,所以供需之间有巨大缺口。在一个慈善机构的帮助下,我们在香港获得一些资金成立了专门的角膜移植计划;通过该计划,那医院等待很长时间的患者,可以从海外(特别是美国)获得角膜并得到移植,而正常情况下这些患者无法负担起这笔费用。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进行了很多这样的手术,并取得了良好的进展。我们的目标是减少需要等待患者的数量,这对于正在等待中的患者而言,无疑是有利的。
(来源:《国际眼科时讯》编辑部)
版
权
声
明
版权属《国际眼科时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经本网同意并在文章顶部注明“转自《国际眼科时讯》”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