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视的患病率将近2/3,在大学生中,甚至高达95%,近视已成为影响视力的首要疾病。角膜激光手术作为近视矫正的一种方式,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可是你知道吗?近视手术至今已有70多年历史。70多年来,手术方式的去旧鼎新和手术设备的改进完善,让越来越多患者安然摘镜。
最早的一位想到在眼睛上“动刀子”矫正近视的是日本医生TutomuSato。年,TutomuSato通过切开眼角膜后表面矫治近视。但由于刀切太深,容易引起角膜混浊,甚至需要做角膜移植,但前景依然鼓舞人心。
年,前苏联医学专家Fyodorvv在显微镜下,用钻石刀进行角膜放射状切割,使角膜周边变得相对平坦。这种手术方式被称为放射状角膜切开术,简称RK。
RK手术于年引进中国,但是随着术后观察的深入,发现RK手术的瘢痕容易引起夜间眩光,且RK手术的可预期性差,容易发生散光。
因此,专家们不得不寻找更好的手术方式,准分子激光应运而生。
最早的准分子激光手术简称EK或PRK,是用机械、酒精或者激光去除角膜上皮后,用准分子激光切割角膜基质层组织,使角膜变平,改变光路从而达到矫正近视的目的。不过,这种手术一般适合中低度近视,而且由于角膜上皮有丰富的神经,去除上皮后会导致术后疼痛时间较长,还可能出现感染、角膜混浊等后遗症。
为了尽可能的保护角膜上皮,年准分子激光手术的改进术式——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诞生了,也就是现在的Lasik手术。
LASIK分为角膜板层刀制作角膜瓣、准分子激光切削和角膜瓣复位三步,由意大利医生LucioBuratto和希腊医生LoannisPallikaris共同开发推出。由于Lasik手术不破坏角膜上皮层和前弹力层,手术视力恢复更快,更稳定,疼痛也更轻,而且发生角膜混浊的几率也更小。但是角膜瓣的制作也可能引起瓣相关的手术并发症和眩光、干眼等术后症状。
因此角膜瓣的制作方法被不断改进,包括利用稀释乙醇制瓣的LASEK手术和替代乙醇的“微型上皮刀”制瓣手术EPI-LASIK。不过这些改进后的术式都不能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一直到飞秒Lasik手术的诞生。
飞秒激光利用冷激光替代金属刀片制作角膜瓣,整个过程都是在计算机的精确控制下完成,复位后的角膜瓣能嵌入角膜。因此角膜瓣更薄、更加均匀,术后也更稳定。既能保留更厚的角膜基质床,也大大降低了手术并发症的几率。从此,近视眼手术真正意义上地进入“无刀时代”,成为目前近视手术最主流的的术式。
近两年,又研发出直接用飞秒激光在角膜基质层切削制作透镜,再在角膜上划一个小口,把透镜取出来的术式,也就是微小切口透镜取出术,简称SMILE手术。SMILE手术无需制作角膜瓣,进一步降低手术风险。但SMILE手术仅适用于特定屈光不正范围的患者,术中的良好定位依赖于术者的经验和患者的配合程度。如二次手术,需改为其他术式。
医学技术在不断进步,手术设备也不断更新,近视手术的安全性和可预测性一定会得到进一步改善,让越来越多患者成功摘镜,享受更清晰、更美好的人生旅途。
北京治白癜风的医院哪家最好白癜风治疗专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