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终末期角膜盲患者来说,角膜移植手术是他们复明的最后希望,但限于种种原因,角膜移植手术在国内的开展仍面临着重重难题。医学界记医院眼科角膜病科-眼库主任潘志强教授,为您讲述国内人工角膜移植手术的现状。
作者:光啊啊
来源:医学界外科频道
到7月3日,田东良(化名)接受人工角膜移植已经整一个月了。
三个多月前,医生为他植入人工角膜支架。上一次手术是人工角膜触镜的安装,术后第一天他的视力就达到了0.3。虽然眼球看起来不同于正常人,瞳孔只有2-3mm,但从完全无视力变为视力弱,眼前的世界有了色彩,这对于双眼全盲20年的人来讲,是真正意义的重生。
“单从技术来讲,属于中高难度的手术。”为田东良实医院眼科角膜病科-眼库主任潘志强说。
终末期角膜盲如何重获光明
角膜是个透明组织,好比相机的镜头,角膜病变可能造成“镜头”浑浊。WHO曾做过调查,角膜盲是仅次于白内障的第二大致盲眼病。年的残疾人调查显示,我国有万的角膜盲患者,每年新增病患达10万人之多。
不同的角膜疾病需用不同的治疗方式,对于病变较轻,如轻微或单纯的角膜白斑等常见病,多数仅需做板层角膜移植以及穿透角膜移植就能解决问题。但有一些患者是因为酸、碱、烧伤、爆炸伤等严重损伤角膜,或病变导致角膜长满新生血管,或在活体角膜移植后发生排斥反应再次出现浑浊,这些终末期角膜盲人群,人工角膜成为他们重获光明的最后希望。
“较特殊的是,接受人工角膜的一定是双眼盲的患者,而且必须是角膜病所致。”潘主任告诉《医学界》记者,如果患者的一只眼有视力,一般不会选择给另一只眼安装人工角膜。这有两方面原因:第一是其与正常眼球在外观上仍有差异,第二是一旦安装则不可能再行活体角膜移植。
人工角膜的优势与局限
人工角膜主要针对酸碱烧伤、爆炸伤、多次活体角膜移植失败导致角膜严重损伤的角膜盲患者,是角膜病患者最后的复明机会。
现在使用的人工角膜有几种类型,一种不需要其他共息角膜材料,手术分两次完成;另一种需要将其用液体共息角膜包裹起来缝在角膜上;国际上还有用牙齿做支架的人工角膜,在新加坡、意大利、瑞士应用较多,但其工艺更复杂。
据悉,由我国自主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米赫人工角医院完成人体临床试验,该人工角膜是用医用高分子材料制成的类似生物角膜的产品,包括光学镜柱和周边支架两部分,其原理是用光学特性优良、物理化学性质稳定的透明材料制成的光学部分,用以替代病变后阻碍眼球光学通路的浑浊角膜。
“人工角膜有一定的发展优势,尤其在工业化国家,烧灼等外伤引起的角膜病变只能通过人工角膜修复。但在临床使用上还有一定局限性,主要问题是组织相容性,可能会出现排斥反应。”
潘主任认为,三五年内发掘一种更优化的、组织相容性更好的组织工程人工角膜一期材料是比较难的。上述提到的用自身牙齿做支架的人工角膜不会发生移植排斥反应,但医疗费用在二三十万以上,很多中国患者无法承受。米赫人工角膜用被人体所易接受的材料制成,可大量的生产,为患者减轻了负担。
未来,人工角膜会向组织工程角膜发展,即带有活细胞的异种角膜。这是当下的研究热点,也正是潘主任团队与国内其他基层研究机构及美国合作开展的研究项目。在异种异体猪角膜上进行人内皮细胞重构,这可以解决供体来源的难题。
“要形成临床雏形还需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因为真正在临床中会涉及角膜的透明度、屈光性、韧性、张力等问题,并非只培养细胞可以解决的。”
中国活体角膜移植落后在哪
我国角膜病患者中,有5%-10%的患者需要用上述人工角膜恢复视力,有20%的患者需要做板层角膜移植,60%-70%的患者需要活体角膜进行全层角膜移植和内皮移植。活体角膜移植在我国的情况又是什么样的?
中国人口众多,角膜盲患者很多,但平均一年全国的角膜移植仅约例,医院每年开展-例。美国的人口只有中国的1/5,但每年做角膜移植术的数量有6-7万。
多种因素造成了国内外巨大差距,如制度、法律、眼库体系、捐赠意识等,技术相对而言并非制约因素。
以眼库体系为例,首先,医院支配和使用,而国外眼库是按区域划分的,所存医院,这利于患者和院方的主动选择。医院所做的移植手术部分角膜是进口自国外,并非来自自身眼库。
第二,我国眼库的设施及管理与国外相差较大。美国各个眼库的建筑面积至少在平米以上,并配备20-30位工作人员,其中有一半是非医学专业人员。这些来自经济、法律、社会学各个专业的人员负责解决医学以外事务。医院眼库在规模、组织构架上是国内领先的,但也专职和兼职人员加起来也只有7位,其中专职人员4位,包括3位技术人员(医学专业)和1位劝捐员(非医学专业),另外3位兼职医生负责角膜摘取。按医院眼库的现有需求,再增加3-5人,总体达到10-15人是比较理想的状态。其中至少有1-2位进行社会动员和眼库协调工作,还要有专职医生只负责眼库工作。
第三,也是制约眼库发展的最大问题,国内无企业生产角膜保存液,因为市场太小,企业难做投入,这使得角膜保存期由2周缩短为3天,大大限制了供体与受体的配对时间及移植手术的开展。
虽然限制因素很多,潘主任依然保持乐观。“我们为此举办了眼库培训班,请美国专家讲解眼库体系如何建立和运作;还打算参照美国眼库协会(EBAA)成立我国的眼库协会,来规范眼库的发展。如果有更多人热心做这些事,大家在制度立法、眼库体系完善、捐赠的知识普及与宣传等方面共同努力,我国眼库达到美国水平是很有希望的。”他认为,目前的医院只能保证在角膜保存技术、角膜质量评价和临床使用方面与国际保持相当水平,而角膜捐献量和国际还有距离。
记者:光啊啊
受访专家:潘志强,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医院眼科角膜病科-眼库主任。现任中华眼科学会眼科分会委员、角膜病专业组委员,北京医学会眼科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角膜病医学专家委员会,《中华眼科杂志》《国际眼科纵览》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二审专家和中华医学奖评审专家。主要从事角膜病的临床治疗和基础研究工作,以角膜移植、眼表创伤修复、感染性和免疫性角膜结膜病治疗为重点。科学研究领域侧重于角结膜干细胞生物学、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发生机制和治疗等方向,同时兼顾眼库技术、组织器官保存等方面工作,曾主持制定了卫生部“眼库管理”标准。
欢迎投稿到小编邮箱:zhangchicheng
yxj.org.cn来稿邮件主题为:医院+科室+姓名小编
哪里医院治疗白癜风较好北京治疗白癜风要花多少钱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