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第15届全国角膜暨眼表疾病学术大会暨第8届全国角膜屈光手术大会的难治性病例讨论专题上,刘小伟为大家带来“屈光术后持续角膜水肿2例”的精彩报告。温故知新,今天我们来回顾难治性病例的诊疗经验。
欢迎观看视频:(建议在wifi下观看)
一、病例1
1.病例资料:
M,23岁;
LASIK术后3+年,右眼意外受伤受弦弹伤后视力下降12天;
临床表现:视物模糊、疼痛、流泪;
当地诊断:“双眼LASIK术后、右眼角膜水肿”治疗,经氧氟沙星、贝复舒点眼12d未见好转。
2.体检
①BCVA:右0.1,左1.2,眼压:右16mmHg,左14mmHg
②右结膜混合充血,下方角膜雾状水肿,隐见5点至8点角膜后色素沉着,瓣下上皮植入,角膜瓣7点位置可见小裂口,前房深
③诊断:右眼LASIK术后、角膜外伤、角膜瓣层间上皮植入、角膜水肿
图1
3.思考
1)角膜持续水肿的原因
①上皮植入?
②局部内皮失代偿?
③层间异物?
④角膜瓣损伤?
⑤感染?
2)进一步检查:
前节CCT检查,发现角膜瓣层间积液明显,没有发现异物
图2
4.治疗
检查期间:右眼点可乐必妥滴眼液qid、氟米龙tid、迪善眼膏qn—3天无改善
排除层间积液:上皮植入、感染、层间异物、局部内皮失代偿
5.手术
①保守无效,拟行角膜伤口探查+角膜瓣层间上皮刮除术
②术中用虹膜恢复器沿角膜瓣缘创口钝性分离板层角膜,用无齿镊轻轻揭开角膜瓣(热流涌出,前房消失)
③发现角膜瓣下角膜深板层裂伤4毫米,7点虹膜贯通伤口
④深板层角膜伤口1针,角膜瓣复位,恢复前房
⑤戴绷带角膜接触镜,加压包扎
6.术后
①术后1d:VAO.8,角膜水肿减轻,角膜瓣对位整齐,瓣下深板层角膜伤口对合好,缝线在位,前房不浅,虹膜伤口可见,瞳孔圆。
——典必殊qid,迪可罗凝胶眼膏qn
②术后8w:VAO.8,IOP20mmHg,角膜颞下方轻度局限浑浊,伤口对合好,缝线在位,瞳孔圆。
——眼节前OCT示:角膜瓣与基质床对位好,伤口愈合紧密
图3
7.总结
①LASIK术后角膜的抵抗力下降,应避免外伤。
②对于高危职业者建议选择表层手术包括PRK、LASIK和EP-LASIK。
③一旦出现角膜外伤,要详细检查一排除内板层裂伤的可能。
——对于角膜板层裂伤伤口整齐、对合良好、无层间积液,前房存在的患者,可采取保守治疗。
——深部板层裂伤则需要缝合,术后包扎+佩戴绷带式角膜接触镜,促进角膜上皮愈合、稳定角膜瓣、减轻畏光流泪等不适症状。
二、病例2
M39岁因“双眼LESEK后视力下降1月”就诊。
1.既往史:
①年外院行双眼LASIK,术前度数均为近视-12.00D,散光-2.00D,术后双眼裸眼1.0
②年裸眼视力下降“OD0.6OS0.3”
——验光:OD:-2.00DS/-0.75DC×o→1.0
OS:-0.25DS/-1.75DS×o→1.0
——外院再次行双LASEK,手术顺利
——0.3%妥布霉素滴眼液、0.1%氟米龙滴眼液各4次/日
2.术后40日视力再次下降就诊
①激素加量至8次无效我院就诊
②检查:
——视力OD:0.3,OS:0.02
——双眼结膜充血,角膜上皮和角膜瓣轻度水肿,层间弥漫浑浊
——验光:OD:+1.00DS/+1.25DC×o→1.0
OS:-8.00DC/-2.25×10o→1.0
——散瞳查眼底未见异常
——非接触眼压:OD8.5mmHgOS8.3mmHg
3.检查
①裂隙灯角膜弥漫水肿
②角膜厚度:右微米,左微米
③地形图:双眼角膜曲率均为高于术前,双眼角膜下方局限隆起(图4)下方最高K值;od44.1较上方高5;os43.6较上方高9D
图4
4.思考
①角膜水肿的原因?
——DLK(弥漫性层间角膜炎)?
——屈光回退?
——继发性圆锥角膜?
——层间感染?
②进一步检查?
——前节OCT?
——共焦显微镜?
5.前节OCT
图5
笔试回弹眼压计:
中央眼压OD:9mmHgOS:10mmHg
周边眼压OD:14—17mmHgOS:15—21mmHg
6.诊断及处理
①诊断:
——双眼LASIK术后
——LASEK术后
——双眼角膜层间积液
②处理:
——停用糖皮质激素类滴眼液
——美开朗滴眼液2次/日
——普拉洛芬滴眼液4次/日
——醋甲唑胺片50mg2次/日
——左眼轻度加压包扎
③10日后
——视力“OD0.8;OS0.3”
——电脑验光:OD-1.25DS/-1.37DC×46o
OS-2.12DS/-3.62DC×45o
④40日后,患者双眼视力明显提高
——OD1.0;OS1.0
——双眼角膜光滑透明,瓣层间水肿消退
——电脑验光:OD-1.37DS/1.62DC×40o
OS-3.00DS/-0.62DC×25o
——角膜地形图显示角膜曲率降低
——前节OCT可见中央区角膜瓣下缝隙消失
7.治疗后OCT比较
①治疗前OCT右μm,左μm,药物治疗2d后双眼中央角膜层间隙变小,角膜厚度双μm(图6)
图6
②药物治疗40d后,双眼中央角膜瓣下层间隙基本消失,提示积液基本吸收,角膜厚度μm(图7)
图7
8.讨论
①层间积液综合症(interfacefluidsyndrome,IFS)由Lyie和Jin于年首次报道,是一种少见LASIK后并发症
②典型的IFS表现包括:
——层间积液:裂隙灯显微镜下即可见的角膜瓣与基质床间明显的液性暗区,多伴有DLK杨层间反应,在层间积液长期存在情况下往往伴发上皮植入情况
——眼压增高:这种眼压增高的程度可达到30mmHg至50mmHg水平,面对其应用传统压平眼压计进行中央角膜区眼压的测量却往往得到0mmHg至3mmHg的眼压
因此IFS最好应用笔式眼压计进行周边眼压的检测。
9.本例病例特殊之处
①裂隙灯下无明确层间液性暗区,无明显类似DLK反应及上皮植入情况
②发病渐进行视力下降,术后近视/散光大幅增加,地形图下方局限隆起
③本例术后怀疑圆锥角膜可能
——如右眼术后40日验光:-8.00DC/-2.25×10o,远高于术前-0.25DS/-1.75DC×o
——双地形图显示双眼下方局限隆起显著,左右眼角膜K最高值分别为44.1以及43.6,分别高于其上方5D和9D
④本例层间积液OCT得到明确肯定,提示OCT在怀疑IFS中重要作用
——OCT观察到下方层间积液裂隙宽度较上方宽度显著增加
——重力作用所引起更多下方积液—局限高隆起形态,解释高度散光
10.疑点
①眼压:从年真实眼内压的增高一直被认为是IFS产生的唯一因素,该例患者没有测量出眼压高
②内皮功能未显示异常,遗憾没有进一步检查
③为什么LASEK术后会诱发N久LASIk的层间积液?
——酒精引起层间疏松?LASIK11年后发生层间水肿
——制作上皮瓣时推动了角膜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