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移植手术超万例眼科专家史伟云的励志

时间:2020-8-15 22:08:53 来源:角膜裂伤

眼科专家史伟云教授的的职业生涯传奇又励志。他起点不高,卫校中专毕业,也不是出身医学世家,连选择学医更多的都是“被逼无奈”。而如今,他是全世界极少角膜移植手术超万例的专家、全国人大代表、中华医学会角膜病学组组长、山东省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专家、山东省眼科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山东第一医院(医院)院长,还荣获美国眼科学会成就奖,是中国大陆第三位获此殊荣的眼科医师。“我很幸运,跟对了人”安徽黟县,古徽州的发源地,也是史伟云的出生地。青霉素、医院成为少年时代的史伟云特别不喜欢的地方。年冬,史伟云刚16岁高中毕业就响应国家的号召到农村支援建设,一直当一个地道的农民;年,恢复高考的第一年,18岁的史伟云参加考试,心仪的化工专业志愿落空,他被医学专业录取,成为一所中专卫校的医学生。“快毕业了我都稀里糊涂,因为不想学医,不热爱这块。”毕业之后,医院的一名外科医生,是恢复高考后第一批正式分配的医学生。医院成为史伟云眼科生涯的起点,医院院长是来自上海的眼科专家,觉得史伟云聪明、心细,就把史伟云收为“徒弟”。弥补基础知识、传递专业技能、教授医德医风……在院长的言传身教下,史伟云快速成长起来。在院长和史伟云、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县医院在眼科诊疗方面风生水起,能够开展角膜移植手术,在徽州地区名声大噪,史伟云也成为当地很有名气的眼科医生。正当史伟云享受成功和荣耀之时,院长却提醒他:你最多干到我这个水平,因为学历,你和我一样都上不去。在院长的指导和督促下,史伟云解决了同等学历,并在年考取了潍坊医学院眼科专业研究生,成为谢立信院士的学生,这开启了史伟云进入“眼科殿堂”的大门。在当时的中国眼科界,谢立信院士已呈现出“领军者”的姿态。年,谢立信院士谢绝了美国导师挽留,回到潍坊医学院执教。史伟云跟着谢立信院士读完硕士、博士,并留在谢立信院士创办的山东省眼科研究所工作至今。谈及与谢立信院士的“师徒缘分”,史伟云也很感慨:当时潍坊医学院只有眼科招收研究生,就是谢老师。那时候他还不是院士,没想到老师后来成为眼科领域唯一院士,跟着院士读书,平台、视野肯定不一样,让人受益匪浅,这是我能有今天成绩的决定性因素。从一名浑浑噩噩的医学生成长为一名立志为了光明不断前行的眼科专家,史伟云一直认为自己运气好,遇到了院长、恩师这样的“贵人”。其实这背后更离不开史伟云个人的努力。谢立信院士曾直言不讳地告诉史伟云:你是我收的学生中唯一的中专生,基础太差,你必须认真学。读书期间,史伟云异常刻苦努力,他说自己从来都是低着头干活。“觉得自己与那些底子好的同学差的太远了,就这么低着头一直干。”史伟云觉得自己的职业生涯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他的领路人,县医院的院长,因为政治运动从上海来到徽州小县城;他的导师谢立信院士,因为改革开放得以出国留学,学成归来之后成为中国眼科领军人物。“我这样的经历,现在不可能再出现。”师徒共谱齐鲁眼科“高地”在医院内,山东眼科博物馆正在筹备之中,博物馆内的诸多藏品记录着史伟云跟随谢立信院士“创业”的故事。作为谢院士多名硕、博士中的一员,他与导师的关系最为密切。也许是史伟云的教育“出身”不好,年龄在所有学生中是最大的一个,也最能理解导师的意图。在导师身边,薄如蝉翼的角膜成为师徒二人共同的阵地,方寸之间,医者无疆,播撒光明,初心不改。在学术上,师徒二人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不同真菌感染在角膜内存在不同的生长方式理论,这个理论对真菌性角膜的诊断、治疗具有重要的学术指导价值,打破了真菌性角膜炎不能行板层角膜移植术的禁区,在美国眼科年会上被作为重要报告。从最早协助导师完成我国第一部《角膜移植学》专著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之后二人合作完成了我国首部万字的专著《角膜病学》。此时,谢院士告诉史伟云,你应该走自己的路了,今后发表的论文、著作都要独立完成,形成自己的研究方向。6年,史伟云被委任为医院院长后,独立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万字的《角膜手术学》及万字的《角膜治疗学》两部大型专著。在-年眼科高引论文排名中,谢立信院士排名第一,史伟云排名第三。谢立信院士创立的山东省眼科研究所成为国内眼科人才的摇篮,研究医院、医院成为医院,吸引世界多地患者前来就诊。医院的“创业”过程中,史伟云一直是谢立信院士的得力助手。从不喜欢当医生,到觉得自己最适合当医生,当眼科医生的感觉“很好”,史伟云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患者也改变了史伟云。史伟云曾接诊过一位新疆的角膜病患者,6岁失明,在此后的20多年里,患者依赖政府救助生存。史伟云给患者移植了由他主持研制的我国独立生产的人工角膜后,患者重获光明之后,能够生活自理并生产劳动,成为一名真正的“社会人”。小小的眼角膜,是患者重燃生活信心的“火种”,回归社会的“通行证”。患者重获光明的那一刻,是眼科医生最幸福的时候,这样的“幸福感”,史伟云经常有。“眼睛比较干净,即使感染了,也不会像其它器官那样。眼科的诊疗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这是大家喜欢的地方。有了光明,感觉是真的把人给救活了。”有一个国际调查让史伟云印象深刻。面对肿瘤死亡和失明,90%的调查对象选择了肿瘤死亡。“眼科其实是一类很大的疾病,它的致盲造成人的失能。”史伟云认为,没有眼睛健康就没有健康中国,角膜疾病等造成的失明将会是巨大的社会问题,不亚于癌症、心脑血管等疾病。“我不想让患者再等等”先天性角膜疾病、劳动外伤、感染、免疫相关性疾病让中国成为角膜盲大国。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中国现有盲人万,是世界盲人最多的国家,其中角膜盲余万,是我国第二大致盲病因,且每年尚有20万新增患者。“不说存量,每年新增角膜盲患者诊疗需求都难以满足。”作为中华医学会角膜病学组组长,他有种被患者“追”的感觉。史伟云曾做过统计,近10年,每年中国角膜移植数量不超过1万。“技术没问题,关键是没角膜,这是有钱都解决不了的问题。”在医院的病房里,登记等待角膜移植的患者名单一直在延长。“要等多久才有角膜?能做手术?”这是所有患者和家属都会提出的问题,史伟云给不了答案。从“等几天看”到“再等等”,再到“要不先回家等着”,患者、家属、医生都在等待中“煎熬”。等待时间长了,患者会发火。曾有患者因为等待角膜时间过长,向史伟云发火,话很不好听。一个半月之后,这名曾经恶语相向的患者等到了角膜,移植之后效果很好,又对史伟云发自内心的感谢。医生不会和患者记仇,史伟云只知道患者与光明、幸福生活的距离就是一个角膜。除了角膜供体不足外,角膜病诊疗人才的匮乏问题同样凸出。据史伟云介绍,在中国能独立完成角膜移植手术的医生仅50多位,在别人协助下能完成角膜移植手术的医生多位。“多万患者需要移植,可是多名医生却没有手术可做。没有角膜,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受到很大影响,这是个恶性循环。”此外,角膜手术都集中在医院。为了与患者的“光明约定”,不想让患者再等,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史伟云提出了改善我国角膜材料匮乏现状的建议,提出完善器官捐献条例的建议,以使眼角膜捐献、器官捐献流程更加顺畅。为解决角膜供体奇缺的问题,他与中国再生医学国际有限公司合作完成全球首个生物工程角膜研究,并于年获批上市,极大改变了我国角膜移植手术角膜供体奇缺的困境,不过生物工程角膜依旧存在适应症等问题。目前,史伟云正在牵头从事人工角膜的工作。如果在人工角膜、生物工程角膜、加上角膜捐献三方面均有突破,史伟云乐观地认为95%以上角膜盲患者可以重获光明。利用学组长身份和山东省眼科研究所平台,史伟云还开展了基层眼科诊疗能力提升工作。一次去临沂基层医疗机构,讲解最基础的眼外科手术知识,史伟云下不了讲台,一个小时的演讲被迫再延时。尽管基层医生有很强烈的学习愿望,国家分级诊疗,让患者留在基层就医也是大方向。“说实话,角膜病基层看不了。”对话“医学界”当天,史伟云接诊了一个沧州患者,给他也出了一个难题。“角膜病病因太复杂,诊断也复杂。我从业快40年了,这个患者的疾病我也不能很快找到病因,我也只能根据推测尝试用药。”史伟云坦言:角膜疾病分级诊疗分不下去,我不建议部分专科分级诊疗。我说的难听一点,角膜医院最少50%以上,看不懂,也很难看懂。”“医生就要老老实实看病”尽管已经成为业内顶级专家,医院管理工作。史伟云仍然坚持每周一次门诊、五次手术,他称院长是自己的“副业”,医院里的行政会议必需让位手术。大道至简,史伟云认为医疗机构的核心任务就是要帮助患者,这要依靠科研和临床。号称90%精力投入临床的史伟云,其实“副业”干的并不差。6年担任医院院长以来,医院快速发展,在诊疗能力、科研水平、行业认可、患者口碑方面突飞猛进。作为院长、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史伟云

转载请注明:http://www.qoqqm.com/yfzl/11106.html
热点排行
预防角膜炎的方法

角膜炎是由内外原因导致的角膜炎症反应的总称,患者常见的表现为眼部异物感、……【查看详情】

精彩推荐
预防角膜炎的方法

角膜炎是由内外原因导致的角膜炎症反应的总称,患者常见的表现为……【查看详情】

相关导读
预防角膜炎的方法

角膜炎是由内外原因导致的角膜炎症反应的总称,患者常见的表现为……【查看详情】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