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年度我国眼科学界最盛大的学术会议——第二十四次全国眼科学术大会于9月5日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盛大开幕,余名国内外著名眼科专家就近个专题进行交流讨论,上万名眼科学者齐聚一堂,共襄盛举。中美眼科论坛同期于9月5日顺利举行,论坛邀请了国内外知名眼科专家,为大家奉献了一场学术盛宴,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地对目前眼科相关诊疗技术、治疗方案及科研进展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下面给大家全方位呈现本届中美眼科论坛的精彩内容。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孙兴怀教授、美国眼科会前任主席RichardLabbott教授、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常委史伟云教授共同主持了本次会议。RichardLabbott教授结合临床中的相关病例及手术视频,针对角膜肿瘤切除手术时,如何减小散光这一并发症及最大程度提高视功能进行了细致讲解。他提出,在面对线状角膜裂伤手术时,进行长而紧密的外周缝合和短而松散的中心缝合相结合的方式,能够为患者带来最佳的术后屈光闭合,从而为患者带来最佳的生活质量。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姚克教授针对PACS患者白内障手术与YAG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效果的对比进行的探讨。姚克教授指出中国是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高发国家,目前YAG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为PAC的一线治疗方案;但通过研究观察,姚教授指出针对PACS患者,白内障手术增宽房角开放距离的效果优于激光术,兼具降眼压、增加前房深度的作用,并且白内障术后可实现全房角开放,避免后续的房角关闭粘连。Geramiseitzman教授针对宏基因组深度测序诊断角膜及外眼疾病感染这一问题进行了讲解,Geramiseitzman教授向大家介绍了宏基因组深度测序的进展,虽然这一技术目前存在一定的缺陷,但他依然肯定了这一技术在眼科领域的发展,并向大家介绍了该技术在眼部疾病如感染性疾病、结膜炎、角膜及其他外眼疾病中的重要作用。孙兴怀教授针对氩激光虹膜成形术治疗发作期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相关问题进行了讲解。孙教授对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与传统方法(先用眼局部和全身的降眼压药物)治疗PACG的急性发作期的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提示氩激光虹膜成形术能更有效地接触PACG的急性发作并减少后续需要的滤过性手术,且该方法对急性发作持续7天以内的患眼治理效果更好。RobertBhisitkul教授对眼部给药技术进行了讲解,首先RobertBhisitkul教授首先介绍了目前视网膜相关疾病治疗方面的缺陷,并提出了新兴的治疗方法,比如REGENXBIO基因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llergan比马前列素SR装置治疗青光眼、用于眼部给药的薄膜聚合物装置、zordera青光眼小分子药物装置等,并对未来眼部给药技术表达了信心。史伟云教授对穿孔性Mooren角膜溃疡的手术治疗进行了讲解,首先史教授指出目前有关Mooren角膜溃疡治疗最大的两个难点:选择哪种治疗方式以及如何减少复发的可能性;随后史教授结合诊治的病例指出,采用双板层移植或者修补的方法,可以较好地恢复角膜的解剖结构,并且可以节省我国的角膜供体、减少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率。JenniferRoseNussbaumer教授结合自身经验对角膜移植的未来进行了探讨,众所周知,角膜移植存在许多挑战,但随着显微手术的开展,手术器械的改进,手术质量发生了较大的改进。其中,角膜成分移植中最引人注目的亮点是深板层角膜移植和角膜内皮移植。深板层角膜移植有较广的适应证,能适用于大部分角膜病患者。角膜内皮移植不仅能恢复角膜透明性,也可维持患者自身的眼表结构及眼屈光状态,已成为欧美等发达国家治疗角膜内皮失代偿的首选术式。孙晓东教授利用SS-OCTA对PCV息肉样病灶血管团的结构进行了分析,通过孙晓东教授的研究发现,PCV的polyps病灶在SS-OCTA上表现为位于1型或2型CNV边缘的血管球或血管缠结样结构;在亚洲患者中息肉样病灶是新生血管缠结的形式并不是动脉瘤。但此研究样本量较少,polyps究竟是什么结构还有赖于影像技术及诊断方法的提高,会有进一步的认识。(来源:《国际眼科时讯》编辑部)
版
权
声
明
版权属《国际眼科时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经本网同意并在文章顶部注明“转自《国际眼科时讯》”
国际眼科时讯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