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挫裂伤健康教育
1、体位清醒着抬高床头15-30度,以利脑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深昏迷者取侧卧位或侧俯卧位,以利于口腔内分泌物排出。
2、加强营养给予高热量、高蛋白、低盐低脂、丰富维生素、易消化食物。忌烟酒、咖啡、生冷、刺激性食物。
3、长期卧床者,加强护理,防止压疮、泌尿系感染、肺部感染、暴露性角膜炎、废用综合征等并发症的发生。
4、轻型脑损伤病人应尽早生活自理和恢复活动,注意劳逸结合。瘫痪肢体应使其处于功能位,各关节被动屈伸运动,以患者不劳累为宜(或每日3~4次,每次半小时),健侧肢体主动运动。对恢复过程中出现头痛、耳鸣、记忆力减退的病人应给予适当解释和宽慰,使其树立信心。
5、颅骨缺失者注意保护缺损部位,尽量少去公共场所,外出戴安全帽,在手术后6个月做颅骨成形术。
6、外伤性癫痫者定期服用抗癫痫药物,症状完全控制后,坚持服用1-2年,逐步减量后才能停药。不能单独外出、登高、游泳等,以防意外。
7、脑损伤后遗留的语言、运动或智力障碍者,在伤后1-2年内有部分恢复的可能,应树立信心,根据制定的康复计划,进行废用功能训练。
8、3-6个月后门诊影像学复查。
9、如原有症状加重,头痛、头晕、呕吐、抽搐、手术切口感染和积液等,应及时就诊.
颅骨骨折健康教育
1、病人绝对卧床休息,颅前窝骨折且神志清醒者给予半卧位;昏迷者抬高床头30度,患侧卧位;中、后颅窝骨折者卧于患侧;维持特定体位至停止漏液后3-5日。
2、饮食护理:给予高蛋白、丰富维生素、易消化食物,禁食烟酒、辛辣、生冷、坚硬等刺激性食物,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必要时使用开塞露或低压灌肠,以免用力大便增高颅内压。
3、保持局部清洁:每日两次清洁消毒外耳道、鼻腔和口腔,注意棉球不可过湿,以免液体逆流入颅。
4、鼻部出血或流脑脊液时,不应过紧填塞或冲洗,不可擤鼻。
5、外耳道流出脑脊液时,用酒精棉球擦拭外耳道,覆盖无菌敷料,患侧卧位,以防逆行感染。
6、勿挖耳、抠鼻,勿用力屏气排便、咳嗽、擤鼻或打喷嚏等,以免颅内压骤然升降导致气颅或脑脊液逆流。
7、脑脊液漏绝大部分病人在伤后1-2周内漏口常能自行愈合。超过1个月不治愈或反复发生脑膜炎者,应准备手术治疗。
10、线形骨折骨性愈合一般成人需2-5年,小儿需1年;若颅骨缺损,可在伤后半年左右作颅骨成形术;颅骨缺损者应注意避免局部碰撞。
11、3~6个月后门诊复查。
12、如原有症状加重,头痛、呕吐、抽搐、脑脊液漏、不明原因发热等应及时就诊。
开放性颅脑损伤健康教育
1、加强营养,进食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纤维素、维生素丰富的饮食。
2、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不可突然停药、改药及增减药量,以免加重病情。
3、生活有规律,预防感冒。
4、神经功能缺损者应继续坚持功能锻炼,如针灸、理疗、按摩等。
5、避免搔抓伤口,待伤口痊愈后方可洗头。
6、颅骨缺损者注意保护骨窗局部,外出戴防护帽,尽量少去公共场所,一般术后半年可行颅骨修补。
7、3~6个月门诊复查,如原有症状加重、头痛、呕吐、抽搐、手术部位发红、积液、渗液等应及时就诊。
脑脊液漏健康教育
1、告诉病人如何摆放体位,维持特定体位至停止漏液后3~5天,借重力作用使脑组织移至颅底硬脑膜裂缝处,促使局部粘连而封闭漏口。
2、劝告病人勿挖鼻、抠耳,勿用力屏气排便、咳嗽、擤鼻涕或打喷嚏等。
3、勿做耳鼻道填塞、滴药,保持口腔清洁。
4、如出现颅内低压综合症可补充大量水分缓解症状。
颅骨缺失健康教育
1、神经功能缺损者继续坚持康复训练。
2、嘱病人健侧卧位,防止脑组织受压,变换体位时勿过于剧烈。
3、注意保护骨窗局部,外出戴防护帽,尽量少去公共场所,一般于术后半年可行颅骨修补术。
4、伤口拆线后1个月方可洗头,避免搔抓伤口,以免头皮破损造成感染。
颅内动脉瘤术后出院健康教育
1、注意休息,保持良好心态
2、进食低盐低脂清淡饮食
3、高血压患者应特别注意气候变化,规律服药,将血压控制在适当水平,切忌血压忽高忽低。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诊
4、半年内避免参加剧烈运动及危险性工作。出院后按医嘱继续服用抗凝药物,3—6个月后复查D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