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前后发生角膜新生血管形成是随后发生免疫移植物排斥反应的一个已知危险因素。因此,近年来在移植术后治疗和消退病理性角膜新生血管的策略被不断提出。其中包括局部应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抗体、细针血管透热疗法、局部应用皮质类固醇集素、局部反义核苷酸抗胰岛素受体底物等方法。此外,除了临床可见的血管外,实验数据提示临床不可见的角膜淋巴管在移植后调停免疫反应中也发挥重要作用。
环孢素A(CsA)能够抑制角膜新生血管形成已经在动物模型和体外实验中得到证实。此外,局部和全身应用CsA被发现能够提高高危穿透性角膜移植术的移植物存活率。然而,许多研究在抗血管生成和促进移植物存活方面存在争议。药物局部应用的一个主要弊端是渗透到前房,而全身应用则存在发生严重副作用的可能。为了克服药物渗透作用和全身不良反应,已经开发出局部药物释放系统。有研究即通过前瞻性随机多中心试验,检测了结膜下CsA植入系统在预防角膜移植受者发生急性同种异体移植物排斥反应中的作用。作为其中一项子研究,本研究探讨了在高危穿透性角膜移植病例中CsA植入对于角膜新生血管形成发生率和程度的影响。
研究共纳入97名患者,随机分为3组:A治疗组(n=36),B治疗组(n=40)和对照组(n=21)。在进行高风险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时,3组的患者分别接受2种剂量的结膜下环孢素A(A治疗组为低剂量,B治疗组为高剂量)或安慰剂植入。研究中对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角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发生率和程度进行了评估。建立基于网络的图像上传系统,并应用形态测量软件对标准化的电子裂隙灯图像进行定量客观的评价。
图:应用CsA(左)与对照组(右)分别在基线,术后1周,与术后12个月
研究发现在治疗组和对照组之间,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的角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发生率和程度并无显著差异。52周时的平均角膜新生血管形成区域在A治疗组和B治疗组分别为(2.32±1.79)%和(2.74±2.22)%,与对照组(2.79±2.11)%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45,0.94)。
研究告诉我们高剂量结膜下CsA植入对于高危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的角膜新生血管形成并无显著影响。这提示局部环孢素A对于人类角膜而言并无抗血管生成作用,至少对于移植角膜并无影响。
原文:
Ophthalmology.Sep;(9):-82.
doi:10./j.ophtha..03..EpubApr26.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