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春节走访时见到的夏小娟,一头短发干净利落,看着一天天盖起来的新房,眼睛里都闪着光。和年春节前的样子,形成了鲜明对比。
那时,她还在北京,倚靠在儿子病床边,身上的灯芯绒衣服很旧,几乎发白了,散发着浓浓的消毒水味道。5年了,她没有自己的房子,背井离乡陪着儿子,担心回家过年的愿望又要落空,担心相应的保障待遇落实不了,担心回家后孩子的康养恢复无从下手,满脸的茫然和无助。
一朝折翼
夏小娟儿子夏熠杰,是一位一级伤残军人。年,18岁的夏天,儿子参军入伍,年轻的他原可以在军营中肆意挥洒汗水。然而,年4月,一次因先天性脑血管畸形引发的脑出血,使得他突然瘫痪在床,角膜炎、神经性耳聋……一系列后遗症不仅让年轻的夏熠杰失去健康,也困扰着事发后第一时间赶来陪护的父母。
回家团圆
了解到夏熠杰一家的情况后,萧山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远赴北京:“回去吧,阿姨,相信我们!我们一定用实际行动,来兑现国家供养这一庄严的法律责任。”夏小娟听后,狠狠地点了点头:“儿子,我们回家!”
年12月25日,一级伤残军人夏熠杰在家乡退役军人事务局及所在部队后勤部门护送下,顺利返回家乡。
这次团圆,一家人整整等了7年。
当鲜艳的光荣牌悬挂在门楣的一刹那,母亲夏小娟不禁留下了激动的泪水。
愈来愈好
早在夏熠杰一家返乡前,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就考虑到他的住房保障问题,联合财政、住建等部门为其申请分散供养残疾退役士兵建房经费,协调民政、残联等单位,为其落实低保、残疾补助金等事宜,并为其购置一批个性化辅助器械,以期更好实现康复训练。
(图为夏熠杰新建起来的家)
回到家乡后,除了按照残疾等级保障相应的医疗待遇,区退役军人事务局还协调地方医疗机构为其提供治疗、康复便利,夏熠杰家附近所前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定期上门进行医疗服务,区残疾人康复中心为夏熠杰预留了床位,一旦出现紧急情况,可立即启动响应机制,第一时间安排其就医。同时,按时发放各类抚恤补助金,并发动社会力量对夏熠杰一家进行即时救助。
(图为夏熠杰父母向萧山区退役军人事务局赠送锦旗)
一年来,在家人和医护人员共同努力下,夏熠杰的病情逐渐转好,可以正常进食,虽然无法流畅说话,但是可以和家人们进行简单沟通。肢体活动范围也在逐渐扩大,之前只有左手可以活动,现在右手也可以做些简单动作。每当做好康复后,夏熠杰总会请母亲帮忙打开电视,看会电视剧来“奖励”努力的自己。
(图为夏熠杰在活动手臂)
“真是大不一样了!房子已经在造了,我们总归是会越来越好的。”看着建造中的新房,夏小娟抑制不住满心喜悦。他们觉得,房子建起来了,未来也就逐渐光明了,儿子的身体也会一天天变好。
(萧山区局供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